当前位置 :
自考「态度适度」相关问答题
 更新时间:2024-04-26 03:18:16

1、【题目】态度适度

答案:

态度适度表现在交往者对交往对象相对稳定的心理反应倾向的适度把握。

解析:

暂无解析

1、【题目】人际关系认识平衡理论应用一个简单的情境系统来证明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平衡。 这个简单的情境系统包括三个要素:主体、交往对象 (他人 )、交往双方对某一客观事物的认识和评价。由这三个要素可以构成三种关系:主体对交往对象的评价关系;主体对某一客观事物的评价关系;交往对象对该客观事物的评价关系。假设主体是一个男青年,交往对象是他的女朋友,客观事物是购买羽绒服。

请用人际关系认识平衡理论分析上述情境。

答案:

要求: (1)请指出交往主体与交往对象及客观事物之间构成的各种关系,并判断结构关系是否平衡。 (6 分 )

答:

这样就会构成以下各种关系:

( 1)第一种:如果男青年喜欢其女朋友,并且双方都喜欢购买羽绒服,这时的关系结构是平衡的,即双方意见一致,关系和谐。

( 2)第二种:如果男青年喜欢其女朋友,他们双方都不喜欢购买羽绒服,因为他们的意见一致,所以,关系结构也是平衡的。

( 3)第三种:如果女朋友不喜欢男青年却喜欢购买羽绒服,而男青年则不喜欢购买羽绒服;那么,这个结构关系是平衡的。

( 4)第四种:如果男青年喜欢购买羽绒服,而女朋友既不喜欢男青年也不喜欢购买羽绒服,那么,这种关系结构也是平衡的。因为在第三、四种情况下,他们在购买羽绒服的问题上存在着意见分歧,女朋友又不喜欢男青年,她不想和男青年保持原有关系,所以并无冲突可言。

( 5)第五种:如果男青年和其女朋友互相不喜欢,而在购买羽绒服问题上意见一致时,那么,这时存在着不平衡。

( 6)第六种:如果男青年和其女朋友互相喜欢,但在购买羽绒服问题上意见不一致,那么,这时也会出现不平衡。

(2)回答出人际关系平衡的条件。 (4 分)

答:

人际关系平衡的条件是:人们总是希望自己喜欢的人与自己具有相似的情趣,而希望自己不喜欢的人与自己具有不同的好恶。否则,就会出现不平衡。

解析:

暂无解析

1、【题目】为什么说社会化是任何个人的必经之路

答案:

社会化是任何个人的必经之路。这是因为:

(1)其一,人们为了满足生存的需要,就必须创造物质财富;要创造物质财富,就必须具有一定的创造本领和条件;而这些本领和条件都是社会性的,只有通过社会化才能获得。

(2)其二,人在生活中不仅具有物质的需要,而且具有精神需要,如需要文化、娱乐、消遣等。这些需要只有通过社会化才能得以满足。

(3)其三,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需要繁衍后代,需要有人继承。因此,必须一代一代地接续培养新人,不间断地完成社会化过程。

解析:

暂无解析

1、【题目】为什么说利益是人际关系的实质?

答案:

1.人际关系的建立受到利益的驱使;

2.利益是建立人际关系的基础;

3.利益对人际关系的性质起决定作用。

解析:

暂无解析

1、【题目】物质生产对于发展人际关系的作用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案:

①物质生产推动人际关系的形成和发展;

②物质生产的发展导致人际关系的变化;

③物质生产的发展促进交往范围的扩大;

④前代人的物质生产制约后代人的人际关系。

解析:

暂无解析

1、【题目】社会的迅速发展,物质文明和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人们的欲求也不断增加。人际关系日益广泛和复杂,人们心理上产生的间題也越来越多。据世界卫生组织估计,有20%一30%的人有不同程度的心理异常,这是个不容忽视的间题。

请据此回答下列间题:

(1)人际交往的心理障碍主要有哪些? (7 分)

(2)如何有效地消除和调试人际交往中的心理障碍? (3 分)

答案:

(1)①羞怯心理;

②自卑心理;

③嫉妒心理;

④自傲心理;

⑤自私心理;

⑥猜疑心理;

⑦孤僻心理;

⑧报复心理。

(2)①培养健康心理;

②塑造健全人格;

③加强自我修养。

解析:

暂无解析

1、【题目】试述人际认知的含意及其心理效应。

答案:

(1)人际认知是个体通过人际交往,根据认知对象的外在特征,推测与判断其内在属性的过程,或是在个体与他人交往过程中, 观察、了解他人并形成判断的一种心理活动。

(2)人际认知中的心理效应主要有:

①首因效应;

②近因效应;

③晕轮效应;

④刻板印象。

解析:

暂无解析

一对三专稿内容,转载请注明出处
不够精彩?
最新更新
精品分类
一对三(yiduisan.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查字典,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邮箱:  联系方式:

Copyright©2009-2021 一对三 yiduisan.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2021002822号-2